头像

中国房地产现状

 

  青岛尚轩房产中介有限公司位于青岛即墨市,是一家从事房地产中介服务的公司。在即墨没房子吗?即墨房产中介就到青岛尚轩中介有限公司



  房产市场是从事房产、土地的出售、租赁、买卖、抵押等交易活动的场所或领域。房产包括作为居民个人消费资料的住宅,也包括作为生产资料的厂房、办公楼等。所以,住宅市场属于生活资料市场的一部分,非住宅房产市场则是生产要素市场的一部分。房产也是自然商品,因而建立和发展从事房产交易的市场是经济运行的要求。

  房产市场是房地产业进行社会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并可带动建筑业、建材工业等诸多产业发展。房地产市场通过市场机制,及时实现房地产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可提高房地产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房地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房产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房产市场能引导居民消费结构合理化,有利于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居民的居住水平。因此,房地产市场是房地产市场体系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处于主体地位。

  中国市场

  房地产企业1-5月销售的绝对量并不算很低,大部分重点房企销售数据同比仍有增加即可说明这一点,但放在2014年全年目标看,完成比例却很低,可见开发商年初过于乐观地预估了2014年的整体市场。

  截至昨日,共有万科、恒大、绿地、碧桂园、保利等13家A股及H股上市房企公布5月销售业绩。由于加大促销力度,以及地方救市政策效果渐显,重点房企5月销售有所起色,但1-5月整体销售目标完成率普遍下滑。预计下半年房企出货和去化压力将陡增,随行就市、加快去化的销售策略将成为房企应对市场的主流。

  5月业绩大多止跌回升

  业绩数据显示,13家重点房企5月销售普遍止跌回升。从销售金额同比情况来看,只有世茂和富力出现下滑,降幅分别为14%和5%,其他房企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但分化明显。其中,万科同比增3%,增幅与上月持平;绿地同比增37%,增幅较上月扩大17个百分点;保利地产同比增幅由负转正,由上月的-12%上升到5月的10%;恒大地产和融创中国同比分别增加28%和23%,但增幅较上月有所收窄。

  从销售金额环比情况看,13家重点房企环比金额涨跌各半。其中,恒大、首创、富力、世茂、旭辉等环比有所下滑,降幅分别为9%、28%、27%、3%和6%;其他房企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保利、绿地、万科分别上升47%、25%和14%,而其4月的环比降幅分别为31%、20%和11%。

  5月重点房企业绩回升企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房企随行就市加大了促销力度,这方面龙头房企表现特别明显。其中,万科方面,北京住总万科橙3月降价后,项目持续热销,5月销售427套,成交7.33亿元;绿地集团5月147亿元销售中,上海绿地中心二期贡献了近30%;保利地产则发挥多盘联动营销优势,加大节日促销和折扣营销力度,以佛山的保利紫山花园和保利公馆两个项目为例,5月分别销售4.0亿元和2.7亿元,环比分别上升54.7倍和81%,促销效果显著。此外,地方救市力度加大,特别是首套银行信贷有所放松,也推动房企销售出现回升。

  全年目标完成率惨淡

  虽然5月销售情况略有好转,但由于前5月总体市场萎靡、销售不畅,重点房企今年销售目标的完成情况截至目前并不尽如人意。从1-5月累计目标完成率看,13家企业中恒大完成比例最高,达51%;其次是万科,完成41%;其后的碧桂园、旭辉、保利、富力、世茂、融创完成度均在30%-40%之间;绿地、中国奥园、金地分别为25%、23%和21%;首创置业只有18%;而花样年更是完成率只有10%,均低于40%的时间进度线。

  一般来说,受春节因素的影响,上半年房企完成度都会较慢,但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大部分房企的业绩完成度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像世茂、保利,降幅分别高达16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绿地、富力也下滑了6个百分点;首创置业下降了4个百分点;中国奥园和融创基本与去年持平。

  有分析人士认为,从房企销售数据上看,开发商年初制定目标时似乎出现了行业判断集体失误的现象。

  由于目标完成率普遍下降,下半年房企将面临推案和去化的双向压力。一方面,由于业绩完成度低,房企需要加大推案量以加快销售,确保能完成全年目标;另一方面,如果行业持续不景气,房企加大推量也会增加积货风险。可以明确的是,万科、绿地、保利等龙头房企随行就市、加快去化的销售策略将成为下半年房企应对市场的主流。

  市场泡沫

  上世纪80年代至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大陆的房地产市场已经跟不上快速前进的经济步伐。1999年中央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停止福利分房制度,开始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这种制度自1986年开始在烟台进行试点,以提租发券、空转起步为特征。不久,唐山、蚌埠等城市也加入到了房改试点的行列。

  然而由于八十年代末期的高强度通货膨胀(1988年通货膨胀率已达到18.5%),宏观经济全面调整导致银根紧缩,大量房地产企业失去了资金来源,产生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烂尾楼高潮。在这种情况下,住房分配改革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的必然是以沉寂告终。

  上世纪90年代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国家对土地批租的审批权进行适当下放,南方的房地产开发出现了一整年的高速发展。但是这样的疯狂建筑高潮却导致了上游原材料的上涨,这种上涨也造成了新的高强度通货膨胀,并造就了第二个烂尾楼高潮。如海南省,广西北海等的烂尾楼大多出现在这一时期。

  199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发布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 开始全面建立。之前这一来自新加坡的房地产分配制度只在上海进行试点。

  到了1998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而改为货币化分配。停止福利分房后,新建住房原则上只售不租,同时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当年中国建设银行发出了中国的第一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2000年以来进入本世纪,中国大陆房地产市场改革在新的一波房地产投资热潮的推动下迅速升温。2001年房地产投资6245亿元,占全社会总投资36898亿元的16.9%,到2004年房地产投资升高到14480.75亿元,占社会总投资58620.28亿元的24.7%(2005年上半年房地产业投资6193亿元,总投资32895亿元,占比18。8%)。与此同时,政府也出台多项优惠政策,以期望房地产业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使用的方法包括,退还个人所得税,降低交易契税,放宽银行贷款条件,加大房地产业扶持力度等等。在这种背景下,房价开始迅速窜升。这波房价波动中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

  2000年的上海的房屋每平方米均价为3326元,到2004年时均价已上升至6385元,涨幅达到92%。2001年,上海只有4%的住宅售价超过8000元/平方米,2003年这一数字达到16%。到2005年第一季度,有40%的住宅成交价格超过8000元/平方米, 而市中心的房价更大多已经突破16000元每平方。

  而中国大陆其他城市的房价也几乎以同样的增速不断向上:杭州的房价早于上海开始其向上突进的趋势,但也比上海更早遭遇到市场的反击;北京的房价涨幅也相当惊人,其中国大陆最高房价城市的地位至2003年初才被上海超出。房价的涨幅不但集中于中心城市,同时也蔓延到了一些二级城市。

  国家研究机构的学者和大多数经济学者都认为此次中国大陆房地产泡沫堪比1991年以前的日本房地产于1997年之前的香港房地产。但是少数学者和大多数的房地产商人则坚持认为中国大陆房地产市场是不存在泡沫的,这只是长期计划体制以后的正常的上涨。但是在2003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所谓121号文件以加强房地产投资管理牵制过猛的房地产升势。但是一个月以后,国务院发布的8号令却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前述文件的效力。房价在政府的自相矛盾中继续前进,直到2005年年初达到顶峰。

  2005年以来中央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以期达到平抑房价平息民众不满情绪的目的。特别是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该意见规定,“对2年内未开工的住房项目,要再次进行规划审查”,“对持有不足2年的房地产转手交易时以交易全额征收营业税”,“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等等。此政策对中国大陆房地产泡沫的冲击非常明显,大量消费者持币待购,对市场有很强的下降期望。截至条目编制时,上海的房价已经回稳,上涨趋势不再明显,成交亦开始萎缩。

  市场问题

  1.房地产资金来源结构单一,开发商自有资金比重低,房地产市场资金依赖度比较高。

  2.圈地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3.房价增长快,对民众的心理预期比较大,住房比重偏小,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4.住房社会保障的配套政策不健全,可操作性较差,门槛高、受益面窄。

  5.房地产企业数量多、负债率高。

  6.二手房房源没有释放,供给不足,市场需要规范。

  7.房地产中介诚信缺失。

  8.拆迁安置补偿不合理,城市房屋拆迁纠纷不断。

  9.观念有待于改变,发达地区租价比例为40%,法国为37%,英国为34%,新加坡为30%,美国28%,这种状况有利于人口的流动,对此适度的投资性购房具有积极的意义。

  所有这些问题的核心之一在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即地方政府依靠高额的土地出让金来补充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开发商赚取高额的利润而政府收取开发商高额的出让金。高地价,高利润(有传言说有普遍的贪污腐败成本)就有了超出当地平均居民家庭年收入10倍20倍的房价。在这一利益链条的捆绑下中国大陆的高房价将延续。